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通訊員 蔡同利)6月1日,白酒“新國標”鄭重落地。而早在今年4月1日,《白酒質量要求第1部分:濃香型白酒》(GB/T10781.1-2021)就已頒布實施,并就濃香型白酒進行了重新定義。
那么,隨著“新國標”的落地,濃香型白酒的現狀如何?又有哪些變化?不妨讓我們一同走進有著近千年釀酒歷史,具有中國蒸餾白酒發源地之稱的劉伶醉釀酒股份有限公司,來共同感受“新國標”下,中國濃香型白酒的現狀和變化,進一步領略一番中國濃香型白酒的確切含義。
“新國標”引言部分這樣寫道:“我國傳統白酒以十二大香型為代表。以香型劃分白酒始于1979年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這屆評酒會提出了濃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醬香型白酒等定義,并確立了香型劃分的依據和原則?!?br/>
其實,無論是否對白酒香型加以區分,都不影響眾多白酒香型品牌在我國悠久歷史長河中的真實存在。而作為有著近千年釀酒歷史的劉伶醉,又更是這眾多真實存在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經反復考證,位于河北徐水的劉伶醉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已有近千年釀酒歷史。十六口金、元泥池古窖,上千口明、清及民國時期泥池古窖群,上百個明、清荊編和木制儲酒海。還有古老的固態蒸餾甑桶的存在,以及以高粱為釀酒原糧,以大麥、小麥中高溫制曲等等,都構成了近千年濃香型白酒的基本特征,也一一證明著我國濃香白酒的千年真實存在。
這些特征,也正是白酒“新國標”及《白酒質量要求第1部分:濃香型白酒》中,對我國濃香白酒所定義的基本內容。
即以糧谷為原料,采用濃香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經泥窖固態發酵、固態蒸餾、陳釀、勾調而成的,不直接或間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質的白酒。
正因為此,劉伶醉也是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華老字號和國家工業遺產單位。
不過,一款濃香好白酒的生成,除了具備《白酒質量要求第1部分:濃香型白酒》給出的定義外,其實還需要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來支撐。那就是經不斷積累、傳承、創新所形成的獨具自身特色的技藝——釀造技藝。
現如今,劉伶醉酒釀造技藝在劉伶醉已傳承至第44代,且在近千年的傳承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承人還提出了“單提單吊提香醅”、“雙輪釀制”等創新方法,并最終形成了“續糟配料入窖、固態低溫長期發酵、甑桶固態緩火混蒸、分段量質摘酒、分級長期貯藏、精心勾調”等一套完整又與眾不同的多糧釀造技藝。
當然,在精湛釀造技藝的背后,還有近千年來,一代代釀酒人對這套技藝各環節“火候”的精準把握,以及對這套技藝的不斷改進與創新。
在過去,正是靠著這套技藝,讓劉伶醉濃香燒鍋酒,從明、清年間的北京城,一直火遍天津、保定、正定、順德(邢臺)、大名、河間一線,劉伶醉燒鍋酒的誘人濃香也給每一地的百姓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購者蜂涌”。
在當代,同樣依靠當代釀酒人對這套技藝的精準把握,讓劉伶醉酒于七十年代初就走出國門,出口海外十七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繼茅臺之后我國第二大出口創匯白酒。
2006年,劉伶醉古燒鍋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單》。2021年劉伶醉酒釀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